A+ A-
A+ A-
  林芃想起了林如海临终前的叮嘱,走进书房,从多宝阁上取出一个匣子,打开里面赫然是一份奏折。
  这算是林如海给自己的一对儿女所留的最后的自保手段了。
  原来在林如海弥留之际,就交给林芃两份奏折说道:
  “为父这里准备了两份奏折,上面的那一道,你待为父去后,便替为父提交给当今。至于下面的那一道,待玉儿想离了那府里时,你可提交陛下。”
  “丧妇长女,希望皇上看在为父鞠躬尽瘁的份上,给玉儿赐下教引嬷嬷,也算是,一份庇护了。”
  林芃面容傲然道:“如今虽父亲您病重,但是林家尚有我在,父亲尽管放心!”
  “若是皇上愿意赐下教引嬷嬷,我必然能撑起林家门户、护住妹妹。很是不必再将妹妹送到那府里去。”
  林如海却摇头说道:“你虽是有这个能力,只是,你将来终是要入仕的!”
  “你们兄妹终究辈分太低,史老太君一日是你们的外祖母,你们就要有所顾忌,不孝的名头压下来,你日后也再难有所进益!”
  “且,你妹妹是个心肠软的孩子,为父深恐,她因着那点子的孺慕之情,断送了自己的性命啊!”
  说完便剧烈的咳嗽起来。
  林芃听到这里,虽不以为意,到底不愿林如海太过担心,只能点头道:“父亲思虑甚远,芃,心中明白了。唯有妹妹自己认清了,才能好好的活着。”
  想到这里,林芃对林如海的安排敬佩不已。瞧瞧,妹妹这不就找来了!
  哼!
  久居京城的林芃,早听闻了许多关于荣国府那不得不说的三两事了。
  尤其是荣国府的下人们在外,绘声绘色的说着住在园子里的姑娘、少爷的事情时,林芃都恨不得打上门去。
  好在,如今妹妹醒悟了。
  如今,这份奏折刚刚好,也能试探一下君心。
  林芃招招手,一个暗卫显出身来,接过奏折,再次消失。
  林芃相信,不过是几个教引嬷嬷,当今皇帝定会答应父亲的请求。
  当然,帝王从不做无谓的怜悯。
  若是当真赐下人来,也必定是因为他——林芃,有这个价值!
  作为皇帝的同门师弟,皇帝早就用称将林芃的价值称的明明白白了。
  如今皇上与太上皇之间的斗争不断,急需能够为他这个皇帝治国安邦的人才,而林芃,就深得圣意!
  当然,也是因着二人的老师早就说定了,要压着林芃到弱冠之年,方可入仕。
  不然,林芃早就通过科举,在朝堂之中崭露头角了。
  毕竟,皇帝正在那金銮殿上嗷嗷待哺着不是。
  不过,如今林如海去了,林家势微,林芃若是太小进入朝堂,并非什么好事。
  那些人要么将林芃当作一个黄口小儿,弃之不用;要么,就成了专业背锅侠。
  林芃很清楚,这便是张老大人对自己小弟子的关爱之情了。
  至于那个早已登上帝位的大弟子,咳,张老大人表示:这都成了大人了不是,有些事情还是自己解决吧!
  皇帝:只有朕是那爹不疼、师傅不爱的。
  当然,林家兄妹筹划着离开荣国府的事情,荣国府中的众人并并不知晓。
  故而,算计仍在进行。
  蘅芜院中,薛姨妈正与薛宝钗说着贾宝玉的好,一时又是忧心,毕竟这旁边还有个林黛玉在不是?
  “妈,你且不用着急,我瞧着,姨妈必有自己的打算。那位出身好又如何?命薄,没用。”薛宝钗朱唇轻启,端的是任是无情也动人。
  薛姨妈看着这么懂事的女儿,心中也是微叹。她这女儿色色俱全、样样出挑。只是可惜了,不然,未必不能进宫去搏一搏那个滔天的富贵。
  想着自家到底是个商户,有些担忧道:“话虽如此,到底有老太太在,我这心里总是不得劲。”
  薛宝钗闻言,头都没抬一下:“老太太到底年岁高了。”
  说道这里,薛宝钗顿了顿,又看了看莺儿。莺儿见此点点头,便走了出去,将门口守着的丫头婆子带远了去。
  薛宝钗这才继续道:“且,我冷眼瞧着,如今,林丫头的嫁妆银子已经没了。”
  “妈妈,您说姨妈还会同意这桩事吗?”
  顿了顿又道:“您看看这园子里的摆设,姨妈那里,怕不是,不会再林丫头走出这园子。”
  一边说着,一边飞快的任由手中的绣花针在布料上穿梭,好似在说,今日的饭菜甚合口味一般。
  薛姨妈闻言,一时想起她在荣禧堂中看到的东西,不少都是原先贾敏的。
  又想着宝玉屋子里,那八宝琉璃架上摆着的,连林家的标识都没擦掉,可见,这府里的打算,已经很是明显了。
  于是,也认同的点点头。又慈爱的看着自家女儿,想着,若是这样,也是再好不过了。
  于是感叹道:“若不是你哥哥不成器,我是断不会让你待在此处蹉跎的。”
  “好在,宝玉也算良配,国公府正经八百的继承人,并不辱没了你去。只是你万万不可大意,那边那个,到底是个士族贵女!”
  薛宝钗放下手中针线,握住薛姨妈的手,安抚道:
  “妈,父亲在世时经常教我的,我都记在心里,必不会大意了去。您就放心吧!只是哥哥那里,您还是得下决心好好管管的。“
  薛姨妈点点头,又想了想,方从袖口处取出一个小瓷瓶,递给薛宝钗:
  “且不说那个孽障,这个你收好。”
  薛宝钗不解的望向薛姨妈。
  薛姨妈不自然的撇撇嘴,说道:“当年我出嫁的时候,你外祖母给我的压箱底的东西。你父亲这些年,倒也不算委屈了我。故而一直没用上。”
  薛姨妈顿了顿,又继续说道:“这个,只需一粒,便可···”
  “你如今也大了,这东西你拿在手里。若是有需要,你们姊妹在这园中,行事自然方便许多。”
  想是不放心一般,又叮嘱道:“儿啊,这是关系一辈子的事情,万不可妇人之仁!”
  薛宝钗低了低眉,便将瓷瓶接过来收好。
  薛姨妈见此,也放心的离去了。
  莺儿走进里屋便瞧着自家姑娘愣坐着,便悄声为薛宝钗添了茶水,依然在屋外候着。
  薛宝钗放下针线,盯着潇湘馆的方向,久久不语。
全文阅读>>
  1. 上一章
  2. 目录
  3. 下一章